职业生涯教育强调对个体职业方向、职业定位、职业观念的正确引导,以提升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更好的胜任未来岗位。 淄博中德莱茵智能科技学校展览图

欢迎访问淄博中德莱茵智能科技学校!

职教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职教动态
杜俊杰:做好职业生涯教育,消解不当的职业价值观
2022-07-06 来源:腾讯教育频道 0

职业生涯教育强调对个体职业方向、职业定位、职业观念的正确引导,以提升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更好的胜任未来岗位。职业生涯教育要树立“以生为本”理念,从职业认知指导、多样化课程建设、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要兼顾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获得,化解不良职业焦虑,实现对学生职业规划的精准回应。

职业生涯教育,从职业生涯意识、职业技能等方面,将个体的职业规划与职业素养发展建立统一,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推动职教改革,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更多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更要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当下,我国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推进不到位,一些学生面临“职业焦虑”“职业功利化”等不良思想的困扰,缺乏应有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就业率偏低,人力资本浪费等问题。做好职业生涯教育,消解不当的职业价值观,为广大学生走向理想就业岗位奠定基础。

01

职业生涯教育的现实意义

职业生涯教育,围绕职业价值观展开,致力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就业观、良好的职业心理品质。

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

职业生涯教育,其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要想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就要梳理学生的职业心理困惑。利用职业生涯教育活动,强调对大学生内在潜力、良好美德的塑造,唤醒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学习职业生涯理论,让学生认识到生涯规划的价值,增强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能够客观、理性地认识自我,端正职业态度,树立正确职业观。

2

增强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职业生涯教育,着重从三个方面来展开,一是注重良好情感体验的获得;二是关注学生人格特质的形成;三是增强学生群体组织意识。生涯规划,不能单纯讲解生涯理论,而是要创设职业生涯认知情境,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社会实践等方面,凝聚多方教育合力,为学生创设更多参与职业实践的机会,渐进养成职业兴趣,炼造全面的职业素养。

3

缓解学生就业竞争压力

综观当下就业形势,毕业生求职难问题依然严峻。在岗位需求减弱背景下,广大职校毕业生在学历、经验、核心竞争力不足背景下,面临的就业困境更加突出。职业生涯教育,通过积极的就业观教育,全面梳理和挖掘学生自身的专业特长和潜能,找准就业竞争优势,立足以生为本,从职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职业道德养成等方面,掌握必备的求职技能,具备科学、理性的自我管理和职业规划能力,增强职校生岗位胜任力,来更好地缓解求职压力。

职校生职业生涯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

职业生涯教育,最早源于美国,由帕森斯提出的“职业指导”理念,从个人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认知层面,强调“人职匹配”。在我国职教改革实践中,职业生涯教育得以全面展开,也取得良好成效。但同时,职业生涯教育缺乏与职校生学科育人的纵深衔接,职业心理环境有待优化,职业生涯教育内涵辨析不清,缺乏有效的产教协同机制等。

1

对职业生涯教育内涵理解不到位

职业生涯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对于职校生而言,生涯教育的重心是培养职业价值观。但对职业生涯教育内涵,还存在理解偏颇,制约了其育人效能的发挥。

院校方面,对职业生涯教育重视不足。一些院校,虽然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组建了师资教学团队,但在课程内容上,多侧重于职业生涯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与行业、岗位实践的衔接,特别是在就业观念、就业心理、职业道德方面更是短板。职业生涯教育流于形式,教育内容与职校生契合度不深,缺乏顶层设计,导致生涯教育教学存在诸多误区。如偏向于对求职技巧的学习,忽视学生职业定位、职业素养的健全。

学生方面,职业生涯教育,对广大学生而言,积极性不强,缺乏学习内驱力。当下,大学生群体中,价值多元化趋向明显,学生对职业生涯缺乏应有的规划,一些学生对求职方向存在盲目性、趋同性,难以全面、理性地分析自我实际,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家庭方面,对职业生涯教育缺乏认识,支持不足。生涯规划,需要学生、家庭的协同参与,但很多家长对职业生涯教育不关心,认为是学校的事,降低了家校合作育人。

2

职业生涯课程心理环境创设不够

从职业生涯教育中,职业价值观的养成,与学生的心理品质关系密切。心理学家弗雷德·卢森斯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心理状态,主要由希望、自我效能、韧性、乐观等特质构成。”据有关组织对职校生心理品质调研发现,积极心理资本与生涯发展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具备良好的心理韧性,往往具备更高的社会适应力。

职业生涯教育,要重视和挖掘学生的心理资本,要通过融入积极心理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品质。当下,职业生涯课程存在定位不清问题,根据《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要注重大学生全面发展、终身教育,但很多院校将生涯教育列为“短暂教育”,着重于择业规划、应聘技巧、职业动态分析等方面。同样,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生个体发展衔接不到位。

生涯教育,要明确职业方向,要贯穿于学科教育,要让学生从思想上树立职业理想。课程方面,碎片化突出,各阶段衔接不到位,课程在心理环境创设上,缺乏沉浸式教育。也就是说,学生在职业生涯教育中,无法进行自我角色的积极转换,难以融入工作场域,导致生涯教育没有特色,成效甚微。另外,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课程内容体现“工具性”价值,忽视大学生职业信念、职业发展观、职业道德等素养的提升。在课程层次上,未能贴近学生群体特征、个性需求,浅层化教学,无法实现精准指导。

3

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不畅通

职业生涯教育具有长期性、阶段性、多主体参与性特征,院校、教师、社会、家庭都要肩负起应有的职责,需要联合起来同频共振。

院校方面,对生涯规划、生涯教育重视不足,课程方面,缺乏职业体验,忽视学生职业认知、职业道德、人格品质的培养。

企业方面,学生热情参与企业实训,但企业囿于对自身资源、知识产权的保护,会产生“不愿意传授职业技能”的担忧。企业管理者认为,毕业生参与企业实践,学生职业技能、实践经验欠缺,只能参与技术含量低的工作。

学生方面,在具体实践中,很多学生认为所从事的岗位没有职业趣味,要么工作内容单一,要么岗位经验碎片化,反而加剧了职校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消极情绪,产生不良的逃避就业心理。

社会方面,对产教融合机制衔接不畅,影响校企深度合作,各主体缺乏有效沟通与协同,导致生涯规划形同虚设。

02

完善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建议

强调职业认知能力培养

增强学生积极心理体验

职业生涯教育的首要任务,要指导学生培养正确的职业认知。面对职业,要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要从生涯规划教育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增强职业认知力。应该看到,一些学生对未来职业选择缺乏规划,不愿意花时间来审视和分析自我的就业情景,面对可能存在的职业不稳定性,内心产生职业迷茫。

职业生涯教育,要重视大学生职业认知能力的培养,坚持生本理念,强调学生积极心理体验的获得,引导大学生能够主动去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明晰未来职业前景。就业环境的严峻性,职业岗位的不确定性是客观事实。但对于学生,要先从认识自我开始,不断完善自我。对自我的认识,体现在“由内而外”的职业规划过程。

教师方面,要发挥引领者、指导者角色,要帮助学生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了解自我的优势和特长,增强核心竞争力。每个学生都是有个性的,每个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立足自我实际来展开。教师要指导学生去认识自己,去发现自我的个性特征,指导学生做好自我评估。教师要善于利用职业兴趣测试、人格测试、能力测试、价值观测试等心理评测工具,对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评估,并给予学生明确的发展定位指导。鼓励学生主动开展职业探索,获得职业持续深耕能力。

职业生涯教育,还要强调学生对未来发展的全面规划。就业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具有内在关联性,一些企业受近年来疫情的影响,在吸纳就业方面出现大幅减弱趋势,职校生在进行生涯规划时,要注重职业生涯时效性分析,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动态意识。大学生要积极了解市场、行业发展动态,主动参与职业岗位调查,精准定位自我,积极顺应社会岗位需求。人工智能催生更多职业机会,职校生要拓宽职业规划视野,突破就业窄化思维,拓宽职业兴趣,发展更多职业技能,以积极的姿态应对就业局势。

重构职业生涯课程体系

营造积极心理成长环境

对于职业生涯教育,要聚焦大学生健康、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环境育人,关键在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各院校要注重课程建设,特别是在职业生涯领域,要打造多样化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为学生创设更有利的心理成长环境。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提出的“沉浸式体验”概念,解释为“个体对某一事物或活动展现其强烈兴趣,可助推其完全投入其中的一种情绪体验”。围绕职业生涯规划,要从课程改革与完善上,注重大学生职业心理品质的养成。一方面,在生涯规划课程内容上,要突出综合性。

职业生涯教育,要兼顾学生职业认知、情感、态度、意志、品质等职业素养的并行提升。在课程方面,要拓宽与职业意识、职业价值观相关的课程。另一方面,注重生涯教育课程形式的多样性。职业生涯教育,立足职业能力培养,要建立能够满足不同学生个体需要的差异性课程。课程形式上,要结合学科专业,要注重校企合作。在校内,明确职业生涯教育必修课程主线,让学生了解、学习相关课程知识、生涯规划理论等内容;在校外,深入行业、企业,注重产教衔接,特别是在实训、实践教学领域,要将岗位实训与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素养融合起来。

同样,职业生涯教育,要能够调动学生的职业兴趣。引入舒伯的“阶段式生涯规划”理论,从高校大一开始,注重劳动课程与专业实践的衔接,分段设置职业规划任务,兼顾学生个体需要,特别是通过职业评测,把握学生个性差异,设定针对性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内容。只有兼顾个体的职业成长需要,才能提升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

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构建职业生涯规划共育平台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全面落实,要真正激活各主体的积极性,要搭建生涯规划共育平台,充分发挥合力育人优势。以高校为主阵地,协同家庭、社会等主体,凝心聚力,为学生提供更多与职业规划、职业认知、职业实践相关的“沉浸式体验”机会。

一方面,从政策机制上,院校要积极通过课程、师资、评价等方式,密切行业岗位技能与学科专业的衔接,打造共享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库,满足学生生涯规划学习需要。另一方面,强调内外联动,拓宽职业生涯教育实践基地。围绕岗位职业素养,做好职业生涯课程与学科专业实训的整合。如搭建职业生涯咨询室,配置职业评测设备,加大职业生涯名师工作室建设,积极与校外企业、社区开展职业生涯实践教育合作。重视家庭、学校、社会等主体的协同参与,立足区域经济环境,以职业生涯教育实践基地为依托,推进产教融合、家校融合。加强制度建设,明晰学校、家庭、社会职责和分工,发挥各方资源优势,促进协同育人。

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从提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战略上,要将职业生涯教育与学科育人协同起来,加强学生职业认知的引导,注重生涯课程建设,构建多主体参与共建职业生涯教育平台,来解决职校生就业现实难题。

作者:杜俊杰,系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科学大众·智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