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进步”。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将标准化建设作为统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 淄博中德莱茵智能科技学校展览图

欢迎访问淄博中德莱茵智能科技学校!

职教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职教动态
标准化视角下我国职业院校建设标准构建:取向、思路与要素
2022-07-05 来源:全民职教 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进步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将标准化建设作为统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也提出完善学校设置、专业教学、教师队伍、学生实习、经费投入、信息化建设等系列制度和标准。研制符合新时代职业院校发展的建设标准,有助于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新时代职业院校发展明确方向、确定路径、优化举措。标准是某类事物发展共同遵循的具有高度凝练性的模式或准则,标准化则是标准大规模开发与应用的趋势或状态,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总结提炼的产物,是规范和提升实践活动的有效工具,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项管理技术,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包含职业教育在内的人类一切活动领域。标准化理论的成熟和完善为我国职业院校建设标准的研制提供了理念、原则、程序和方法遵循。

一、标准化视角下我国职业院校建设标准构建的价值取向

从发展阶段看,标准化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为远古时代朴素的标准化,包括语言推广、文字创作、符号使用等,为人类摆脱蒙昧状态提供了基础;第二个阶段为古代标准化,主要是政府强制推动下的行为规范,包括统一文字、度量衡和交通工具等;第三阶段为现代标准化,是随着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适应大规模生产和市场经济的现实需要。从历史演进看,标准化推动着经济社会不断进阶以及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是为标准制定者所在国家或组织发展服务的。标准化既起着衡量事物属性是否符合要求的作用,也为后续持续生产提供依循。我国职业院校标准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把握现代标准化的价值取向并有效融合。


(一)贯穿“一条主线”

标准化作为一种普遍的客观规律,具有非常广泛的内涵,它既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也存在于人类思维、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标准建设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地区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既是发展理念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建设实践遵循规律办事的前提和内在要素从无序到有序的关键。在大多数发达国家,标准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在集约化和信息化时代节约发展成本并牢牢控制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作为一个地域辽阔且不同地区之间差异较大的国家,中国的首要考虑是尽可能快地发展并赶上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生产力水平……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中国政府非常渴望从标准的接受者转变为标准的共同制定者,而且在国际标准的某些领域甚至能成为主导性的标准制定者。在职业教育领域,标准化进程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进展的重要指标。科学的现代标准制定并非随机盲目的,而是在明确理念和目标牵引下的有效推进。我国职业院校建设标准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也需要保证标准建设方向的正确性、方法的合理性、内容的科学性和实施的有效性。一方面,扎根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口等因素共同交织形成的发展土壤中的职业院校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需求;另一方面,我国职业院校既置身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历史进程和现实体系中,也借鉴吸收国际经验并以世界一流为建设动力和目标。这些决定了职业院校建设标准需要把推动世界一流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发展作为根本宗旨和主旨主线,以标准建设促进实践的生成及发展。

(二)发挥“两种功能”

标准化在社会工业化和技术化过程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经济社会领域,标准是生产社会化和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技术基础以及发展市场经济、促进贸易交流的技术纽带。在教育领域,通过标准管理,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能源和金钱,学校还可以保持处于竞争的前沿并加强其声誉……在将来标准管理也可能是不可替代的。标准功能的表现与发挥是检验标准建设成效的核心指标,而建立在科学理论和规范程序上的我国职业院校建设标准应该具备两方面功能。一是度量衡的功能。在吸收国内外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国家相关政策、办学实践和专家学者观点等基础上制订完善的建设标准,应该可以评判和衡量职业院校建设的现状与成效,成为政府衡量职业院校办学成效和职业院校自我监测及发展的指向工具,从而为明晰我国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状态和院校自我定位提供基础。二是指南针的作用,在实践层面上,加快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建设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职业院校这一政策目标已经在职业教育领域得到广泛认同,一大批地方和行业院校采取积极措施促进自身内在要素的优化提升。研制的现代职业院校建设标准应有助于将该类型院校与其他类型院校显性地区分开来,成为分类建设体系形成的关键基础,引导我国职业院校准确定位、明确职责、特色发展,为学校未来建设提供方向指南和路径参考,从而促进职业院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改革创新。

二、标准化视角下我国职业院校建设标准构建的基本思路

     (一)坚持基本标准和特色标准相结合

标准的确定以及统一属性作用要求能够反映同一事物的客观属性以及不同事物的自有特点,这势必要求在现代职业院校建设标准制定中最大程度反映职业院校的共同属性,同时在不同类型、层次的职业院校之间进行有效区分。总体上看,育人性、行业性、服务性和融合性等是现代职业院校的普遍属性,如立德树人、服务地方和校企合作是对每一所职业院校的普遍要求,这就需要在提取共性特征的基础上,制订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标准。与此同时,在职业院校系统内部也出现了巨大分化,“3000所不同的院校面对3000个不同的未来。在层次内涵上,我国职业教育在概念和实践上均已经突破原有的框架设计,由中等职业教育这种封闭的单一层次发展为中职——高职——职业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这一开放共融的教育链条;在类别上,职业院校也随着社会分工和技术分化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形态,逐渐产生了理工、人文、医科、经管等不同的专业类型。不同层次和类别的职业院校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要求必然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构建与不同院校发展定位相适应的特色标准,从而精确呈现类型各异职业院校的发展方向和要求。

     (二)坚持立德树人和服务产业相结合

标准的重要功能在于确定事物的本质属性并划分类型边界,从而引领某类事物朝着某一确定方向或模式行进。教育的根本宗旨是立德树人,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直接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作用,因此也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核心任务。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建设标准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凸显和引领人才培养在职业院校发展中的关键地位,以充分确定现代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重要一环的本质属性,通过标准建设引领职业院校的育人属性保持长久稳定。相对于其他层次和类型的教育机构而言,职业院校既直接支撑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也在服务产业发展中寻求生存合法性和合理性,因此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与经济社会尤其是产业的紧密联系性,其承担着提供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及推动相关技术创新转化的任务,因此在现代职业院校建设标准中需要突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技术创新等要素,为现代职业院校与产业体系、技术创新紧密结合蓄势赋能。

(三)坚持本土性与国际性相结合

在标准化学者看来,建设标准需要反映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从而将其与异类有效区分,同时标准需要在变动中保持先进性才具有长久的生存空间。一方面,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时间较短且基础薄弱,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包括研制职业院校标准在内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仍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同时,在2020年教育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出台的《关于推进深圳职业教育高端发展争创世界一流的实施意见》中还提出了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标准走出去’”的战略目标,我国职业院校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相关建设标准在国际推广与传播,必须以宏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态度兼容并蓄,加大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交流和对接,与世界一流职业院校、专家共同开展标准研发,在学习借鉴中实现标准建设的超越与引领。另一方面,任何国家或地区职业教育体系的创设和发展都是建立在本国经济实力、历史文化和产业结构基础之上的,具有深刻的本土性和时代性。我国职业院校建设标准需要吸纳国外先进经验并实现互鉴互通,但这个过程并不是全盘接受而忽视本国实际和现实需求,而是借鉴与自创、创新与完善、适应与引领的辩证统一过程。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坚持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建设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现代职业院校,需要以新时代新理念新方略为指引,立足国家及区域战略需求,学习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水平职业院校的发展定位、理念、标准和方法,将国际化与本土化有机结合起来,研制中国特色的职业院校建设标准,更好地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产业变革和技术变革。


三、标准化视角下我国职业院校建设标准构建的核心要素

在标准化理论发展过程中,对标准的制定要求、原则及内容产生过不少观点,总体可以概括为:系统效应、目标导向、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全面成套、有序发展、反馈控制和协调科学等。这些原理在不同层次、功能的标准体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剖析不同时代关于标准化理论的权威论述可见,统一、简化、协调、选优是标准内容遴选的核心要义。现代职业院校建设标准也需要把握这四点要求,以上述论及的价值取向和基本思路为基础,从纷繁复杂的教育行为和现象中寻求影响其发展的核心要素。具体见表1

  

微信图片_20220705091248


我国职业院校建设标准的初步探索  


(一)明晰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对大学精神、性质、使命与价值等的高度概括,是具有主观性、基础性和指引性的院校发展基本思想和哲学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学校中的一切外显性因素都在或多或少地体现办学理念,而在这些显性要素中最能直接体现办学理念的是办学目标。办学目标是学校根据发展的外在环境和内在基础而对未来发展做出的主观决策,是办学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和未来趋势,结合学校所处的区位要求和环境等确立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发展特色与未来计划。办学目标既可以解构为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也可以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目标、师资建设目标等子目标方面,一般体现并贯穿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现代职业院校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确立高水平职业型的宏观目标并以此解析形成其他各类目标,依据办学目标统领制定职业院校的发展规划,凝聚全校一切积极力量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技术研究与创新能力。

(二)系统的人才培养

学校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能力,是职业院校建设标准的轴线牵引。技术技能型人才强调既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又具有应用、转化和创新技术的实践能力。人才培养包括输入质量、过程质量和输出质量。相对而言,人才培养方面的标准更加侧重于过程质量,突出学生在职业院校中的价值增值。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建设标准的重点应抓住三个方面:一是充分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文化知识、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二是立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持续优化并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选课制、学分制等方面改革,围绕影响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对专业设置、教学过程、教学管理、顶岗实习等进行重点监控,渐进形成过程管理合理、绩效考核科学、水平持续提升的质量保障体系;三是在信息化社会中,突出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和运用智能技术的水平。

(三)优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主体,是教学理念、教学制度、教学目标的具体推动者和落实者。现代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应当根据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现代技术革新的需要,围绕职业院校的特征要求,按照自身类型定位,把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作为深化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标准可以从结构、素质和产出三方面进行解析。教师结构是教师资源的布局,反映着学校的整体现状和未来潜力,主要包括专任教师比重、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双师双能型教师比重等;教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技术水平、授课能力及持续发展能力等,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和技术研发等效果;教师产出主要包括培养的学生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且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服务技术创新与转化等方面有持续性进展和贡献。

(四)有效的专业建设

专业是职业院校按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需要来设置的组织形式,是职业院校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进行人才培养、技术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载体。近年来,政府、学校和学术界等围绕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专业定位和结构等议题进行了大量颇具意义的探索。但总体来看,在专业设置上依然存在着与需求脱节、求大求全、水平较低等问题,因此职业院校建设标准中需要突出专业结构和类型,着力提升专业水平。在结构上,应着重考察专业结构与所在区域主导产业的契合度,根据产业变化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在专业类型方面,专科学校的学科集中,明显有助于解决不断增加的学校聚焦问题,较高的专业集聚性可以有效提升职业院校解决某一行业重大技术和发展智慧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汇聚人才、特色发展,因此专业集中度是衡量学校专业结构的重要指标。在提升专业水平上,需要提升技术创新和转化、服务决策的策略研究与转化水平等,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技术研发平台和项目,并持续提高产出数量和质量。

(五)健全的制度体系

制度是依据组织特有的内在规律而建立起来的行为准则或秩序体系。在职业院校的制度中,章程是基础和核心,其主要任务是实现学校治理结构的适应性、有效性和科学性。考察职业院校的制度体系,可以从制订过程、内容结构和实施效果三方面进行评价。在制订过程上,越来越多的主体随着教育贡献力和重要性的凸显而参与到教育进程中来,而职业院校由于与经济社会的直接相关性导致利益相关者更加广泛,包括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和学生、家长等,因此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应充分吸纳相关意见建议并进行充分体现。在内容结构上,制度体系应该包括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职业院校办学章程,以及为了落实章程而制订的人事制度、教学制度和财务制度等。在实施效果上,各类规章制度应该得到广泛的遵循并为推动职业院校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六)丰富的办学资源

办学资源是指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所集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办学要素的总和,在办学过程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职业院校人力资源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同时也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潜在的未来资源,高效率的人力资源应该是人的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调动和挖掘从而充分满足职业院校发展需求。物力资源主要是学校范围内拥有的物质力量的综合,包括教学科研设施、工作生活场所、校园环境等,是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外在显现以及满足教学需求的核心场所,高水平的物力资源主要指校园各类硬件资源能够满足职业教育教学需要,并具有与职业教育发展特点相适应的布局特色。财力是办学资源中的核心要素,主要指办学经费的总量和使用结构,政府层面的办学经费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显示职业院校受重视程度以及对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水平,同时加强与行业企业联系是现代职业院校的必经之路,而经费的多样性也是衡量职业院校外部联系能力的重要观测点。需要强调的是,财力资源应不仅注重总量的提升,而且需要着力优化使用结构,使财力资源能够起到最大程度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现代技术发展水平的作用,从而真正服务于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和目标规划。(文章来源:《职业技术教育》)

转自悉尼协议研究院